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11371500MB2860207Q/2022-4414443
2022-02-09 09:57:14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规划》编制背景

  工业和信息化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一个城市繁荣活力的源泉和保障。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聊发〔2020〕12号)等,按照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过程

  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于2021年3月启动,编制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了省内外其他市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吸纳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市政府特邀顾问的意见建议。经过比较研究、实地调研、初稿编制、咨询研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规划送审等阶段工作,于2022年1月形成《规划》发布稿。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正文包括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总体要求、重点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部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概述了“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以十大制造业产业为重点,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全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上取得新成绩,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我市“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发展目标是,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工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新旧动能实现接续转换,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新动能成为引领发展主引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节点突破城市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初步建成黄河下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1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2%左右;培育千亿级产业2个、800亿级产业1个、500亿级产业3个,大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知名品牌。

  (三)重点方向。一是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智能化技改和技术创新力度,瞄准细分领域产业链缺失和关键环节,加大领航型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引育力度,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三是依法淘汰低效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企业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产能,继续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四)重点任务。坚持“制造业强市、链长制牵引,全链条培育、新动能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塑造”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产业突破工程、“双招双引”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新基础设施先行工程、产业链现代化工程等五大工程,聚焦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条、培育优质企业、做强质量品牌、推动数字赋能、加强安全生产、促进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抓好信发绿色铝精深加工智慧产业园、聊城化工产业园、祥光生态工业园、东阿阿胶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临清烟店轴承产业园、冠星纺织服装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错位发展、提质增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提升产业体系的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五)保障措施。提出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资金引导方式、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推动发展环境优化等六项保障措施。

  四、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政策解读单位: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负责科室:研究室

  咨询电话:0635-8288618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