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44223号提案(关于推动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建议人 ​韩卫杰 建议时间 2025-02-21
建议内容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外传统制造业成功转型持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聊城以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市为统领,打好主体培强、平台建设、研发攻关组合拳,推动“老树发新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60%。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我市传统制造业,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赋能,实现跃升发展。

一、我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聊城是山东省内典型的传统产业城市,传统制造业产值占比高达70%,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29个,是全国最大的钢管产销基地、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20和1/25。2024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6%,贡献了40%以上的税收,支撑了30%以上的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传统制造业以重工业为主,涵盖了有色金属冶炼、新能源、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氧化铝、电解铝生产,钢管产销和轴承制造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我市传统制造业特点鲜明:一是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二是规模企业较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三是产品种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双重影响,我市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大多依赖资源消耗和低成本竞争,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少数几个主导产业,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根治,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聊城市传统制造业的长远发展,亟需通过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二、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案例经验及苏州传统制造产业优化升级典型做法,结合我市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议政府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和增长幅度,设立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搭建技术引进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和对接服务,因地制宜,及时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合力助推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制定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其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鼓励园区开展创新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鼓励企业跨区域布局,推动区域间产业链的对接和延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立产业政策制定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产业政策实施成效。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户。

三是推进智能制造。制定科学详细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支持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供应链、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协同。鼓励平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推广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组织开展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示范项,提高自动化生产优势和效益。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加强对企业数据的安全保护,加强完善数实融合,注重对智能制造和数实融合的宣传推广,提高智能制造周知力和影响力。

四是拓展转型空间。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出台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对企业开展资源梯级利用、循环化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鼓励传统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加大对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与高校、职校合作,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答复时间 2025-05-15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韩卫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聊城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经认真研究,现将建议落实情况及下阶段工作措施答复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聊城市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次不断提升。

(一)制度引领夯实根基。制定《关于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53X”现代化工业体系。出台《聊城市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聊城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设备焕新、技改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聊城化工产业园北扩和精品钢管产业园建设。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9%,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列。

(二)创新驱动增强动能。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3项,2个项目入选未来产业专项,实现零的突破;新培育省级以上质量标杆21家,数量居全省首位,累计达到53家。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机制日趋完善,累计培育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9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47家,山东省轴承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橡塑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相继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实数融合塑强优势。搭建“1+N+X”数字经济生态服务体系,推动“聊城市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上线运营,山东轴承产业大脑入选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蓝天七色智造幕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1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出台《聊城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认定培育管理办法》,累计组织389家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高效发展,2024年,我市17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全省首位,累计达到46家。

(四)绿色转型提质增效。深入推进资源节约,组织24家工业企业(园区)参与公益性节能诊断,推广节能节水技术装备504项,山东信发华信铝业有限公司、茌平信发华兴化工有限公司分别入选2024年度省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和烧碱行业能效“领跑者”。持续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累计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6家。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56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101家。绿色低碳有色金属材料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实现零的突破。

(五)人才引育激发活力。建立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清单,组织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聚焦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海外引才计划重点主体,安排专人“一对一”动员宣贯。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人,数量较上年度翻倍,中通客车成功入选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试点企业(全省仅5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规划引领发展。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加快构建“453X”现代化工业体系。启动编制“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加快完成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各产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落实《聊城市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聊城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加力推进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聚力赋能。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积极创建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围绕生产工艺创新提升,实施一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创新项目,研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三)深入推进实数融合。持续完善“1+N+X”实数融合服务体系,深化聊城市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功能完善和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依托聊城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加强入企调研和服务诊断,组织企业交流学习和业务培训,推动示范引领和经验推广,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

(四)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出台支持政策,对新列入工信部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铜铝、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等综合利用规范条件的企业、以及赤泥年处理量不低于100万吨的企业给予财政奖补。深化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分行业分领域推广先进节能降碳技术装备,大力推动工业能源资源效率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五)持续强化人才储备。结合市级领军人才评选,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政策倾斜力度,确保政策契合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借助其海外渠道引入国外人才资源。建立多层次人才库,按层次分类管理,针对不同人才制定专属方案,加强沟通联系,加速人才成长,增强人才粘性。

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5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市工信局技改办  0635-8288548

(此件公开发布)


主办单位 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